专线运输
您现在的位置: >首页 -> 专线运输 -> 业务机构
评论:不超越自身利益,铁路新政恐难孚众望
  • 机构性质: 所属行业:
  • 成立日期:所在城市:
  • 负 责 人:地    址:
  • 联 系 人:网    址:
  • 电    话:传    真:
  • 联系手机:联系 Q Q:

  一般来说,春运期间买火车票,都不会留下太多美好的记忆。于是今年“两会”,代表建议铁路部门采取分段预售的方式进行售票。对此,铁道部运输局副局长苏顺虎日前表示,铁路部门“已在研究该建议的可行性”。此外,铁道部还设立了好几个课题组,酝酿多种便捷的售票方式:如电话订票和网络售票的方案均已提上研究日程。苏顺虎还透露,今年铁路部门要出台一系列的售票新政,最大限度地满足旅客需求。(3月23日《京华时报》)
  我们都还记得,去年胡锦涛总书记要求铁道部“开动脑筋”的重要批示。现在“年内或将出台铁路售票新政”的喜讯传来,足以令人感到一丝慰藉。因为如果一切顺利,明年的春运,国人或许就能获得一些“人性化”的购票体验,这不正是我们一直梦寐以求的吗?
  铁路系统如果真的下定决心,超越自身利益,打破垄断格局,为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刮骨疗毒式的改革,那将是中国之幸。但今年春运铁道部发言人的一句“有心理准备面对民众的愤怒”,我们同样记忆犹新。假如这种“死猪不怕开水烫”的倨傲心理不彻底祛除,那么此次铁路新政的改革力度究竟有多大,最终能收到多少实效,能否根治“买票难”等顽疾,恐怕公众也不能太过乐观了。
  而事实证明,此次铁路售票新政的改革步伐也确显羞涩。就如林黛玉进贾府,莲步碎移、谨小慎微。但这显然不符合公众对铁路部门的改革预期,在大家印象中,铁路系统要真想改变积重难返的服务症结,除非像“凤辣子”王熙凤那样,进行风风火火大刀阔斧的改革,否则学林妹妹般娇羞万状,除了徒具故作姿态的观赏性外,基本于事无补。
  不是公众过分悲观,而是铁路售票方式的改革步伐,实在有些拖泥带水稍显犹疑,几乎看不见一点坚定果决的影子。比如网友大力推崇的网络订票等方式,就被认为“具体操作上存在较大困难”、“执行起来问题层出不穷”;广铁集团推出的“电话订票”,苏顺虎也表示,铁道部正在收集意见,由民意来决定会不会全国推广——这简直有些推诿卸责的意思。因为收集途径公众并不知晓,那么最终反馈的信息究竟有多少民意含量,就可想而知了,至多也就是铁道部的自说自话而已。
  在真正的民意诉求强烈的“火车票实名制”方面,铁路部门却完全漠视乃至无视民意——直言“实名制在我国暂不具备推出条件”。这犹如一盆冷水残忍地浇熄了火热的舆情。舆情在实名制上积蓄了太多愤懑,而铁道部不堪一驳的“条件论”,完全罔顾民众感受,甚至近乎站在挑衅常识的立场,自然难获好感。而民意更深的挫伤感还来源于,真正的舆论诉求不能被最终导向铁路部门的决策层面,甚至舆论传达的焦虑讯息根本没被人家放在眼里,对于“过分谨慎”的铁路新政,公众自然也无力置喙,只能置身事外地远远观望了。
  改革开放30年,全国铁路里程仅增长了0.5倍,即使在垄断领域,铁路改革的滞后,也是显而易见的。所以“运力不足”一直是铁道部卸责的王牌挡箭牌,但这个责任应由谁负?难道要一直在这个问题上和民意打太极吗?
  实名制、“电话订票”等改革步履蹒跚,汹汹民意难以成为改革的动力,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个行业的高度垄断态势,以及利益主体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上。不破垄断,改革只能踯躅不前。


相关报道:火车票打折必然是打水漂

     儿童半价票:铁路“长个”了,其它呢?